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職業婦女蠟燭多頭燒?

  根據行政院2021年的《性別圖像》調查統計顯示,2019年女性平均每日無酬照顧的時間為其配偶或同居伴侶的3倍左右。

知名的社會學家亞莉.霍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曾指出「第二輪班」(The Second Shift)的概念,指的是職業婦女除了白天上班,晚上還要輪家務的「第二班」。

  顯然,一天只有24小時當然不夠用,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必須要分秒必爭;如果還當了「媽媽」,那麼育兒這條路就像是打怪遊戲,闖完一關還有下一關,但每一關的Boss都不是省油的燈啊。

108年15至64歲有偶(含同居)女性平均每日無酬照顧時間

一邊育兒一邊工作-崩潰的居家日常

  三級警戒期間,許多企業改採彈性的遠距工作模式,在「停課不停學」的原則下,孩子們在家進行線上教學,各地方家長無不「哀鴻遍野」。聯合國婦女署的數據調查也顯示,疫情爆發後,男女雙方的照護負擔都上升,但女性除了工作之外,無酬的家務勞動更是有增無減,就算另一半也在家工作,但在性別角色的規範下,家務的重擔依舊落在婦女肩上。何況,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在家工作,例如小吃、服務業,若離開工作場所,就等同於無法營業的狀態,經濟狀況好一點的家長可以請保母帶小孩,但多數的家庭可能請家中長輩幫忙,或者由女性照顧。其實,男性也可以請「防疫照顧假」,防疫之外,也需要有兼顧平衡的家務分工,讓全家人一起度過難關。


宅在家中壓力大-疫情下的家庭暴力

  疫情期間,社會、經濟停擺,家人相處時間變多了,緊張和衝突也倍增,各種小事都可能成為導火線,根據衛福部統計,5月16日到31日為止,全台家暴通報量達6,816件,比去年同期的5,716件增加19.24%。以桃園而言,1月至4月接獲家暴通報量較去年同期增加8.1%,5月的通報量又比4月增加6%,其中以老人受暴案件較多。此外,疫情也可能降低當事人報案、驗傷的意願,或者因生計問題而隱忍家庭暴力,種種因素都會使得當事人對外求助更困難。


疫情期間,除了配合防疫措施做好健康管理,如果聽到隔壁鄰居的吵架聲、小孩持續不斷的哭鬧聲,或是發現疑似家暴或兒虐事件,別猶豫馬上撥打110或113保護專線進行通報喔!

疫情期間,也要持續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唷!疫情期間,也要持續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唷!

說明

此影片為桃園市110年度婦女節活動製作之影片,包含女性中醫身體保健、居家運動(彈力帶肌力訓練、女性肌力訓練)、女性健康保健、線上瑜珈課程等。


疫起要通報~遏止暴力發生

  • 報案專線 110
  • 保護專線 113

疫起說出口~話解度過「男」關

  • 男性關懷專線 0800-013-999


職場性別隔離導致的高風險感染機會

  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的統計,女性占了全球第一線的照護工作者人數(含護理師、藥師、社區照顧工作者等)的70%以上,此外,衛福部於11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女性護理師、護士的比例高達98%,在防疫期間,醫護人員穿著防護衣、隔離衣的時間大大增加,值勤時難以喝水、如廁,如果遇到生理期或是懷孕期間,對身體則是造成更大的負擔。

  這些位處第一線的女性護理人員也會首當其衝地受到影響,包括:感染風險升高、醫療院所的工作量遽增等,都導致基層醫護人員暴露在更高的染疫風險之中。


疫情對女性的經濟衝擊

  疫情帶來了更多的家庭照護工作,這些重擔大多也由家中的女性成員承擔,導致女性花更多時間在無償的家務勞動之上,也影響到了女性投入職場及工作的意願與時間。有研究指出,疫情讓女性承擔更多的不平等照顧責任,導致在疫情期間,離開勞動力市場的女性多於男性。

  從實務上來看,女性更有可能從事臨時、兼職和不穩定的工作。這些非典型工作的待遇、福利和法律保障也相對較薄弱;此外,由於女性收入普遍較男性低,也因此,當疫情來臨時,對女性及單親媽媽的經濟衝擊勢必更加地劇烈。


女性勞工的經濟危機

  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曾統計,全球就業女性中,有41%(男性則有35%)在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製造業、不動產及行政業等受創慘重的行業工作。疫情對國內各產業也造成很大的衝擊,根據勞動部的資料顯示,2021年9月實施無薪假的企業有3,638家,實施人數計3萬7,929人,受創最重的不外乎是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及支援服務業,種種的跡象都顯示,在疫情影響下,女性更容易受到裁員、無薪假和減少工作時間的影響。

  疫情改變了我們熟悉的工作、生活模式,也改變了大家的消費習慣,這些對女性的經濟生活與勞動參與也造成深遠的影響。勞動經濟學家霍德曾表示:「女性重新獲得工作需要更長的時間,因為那些受到打擊的產業復甦緩慢。事實上,一些產業可能永遠不會復甦,尤其是零售業。」

女性企業紓困需求計畫

  本次受疫情衝擊影響最大的住宿和餐飲服務、製造業和零售業,亦是本國女性企業佔比最集中之產業別,顯示了女性企業在疫情下亟需政府的支持與協助。為此,桃園市政府提出女性企業紓困需求及因應方案,除了針對不同階段與需求之女性企業提供多元的配套服務措施,如開設創業領域課程、增強女性與企業間之連結,並建立創業、貸款、補助等資源及就創業相關諮詢服務單一平台,在疫情期間更提出店家轉型推廣方案,協助婦女打造不同經濟模式,以回應CEDAW第13條:「締約各國應採取一切適當措施以消除在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對婦女的歧視,保證她們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有相同權利,特別是:領取家屬津貼的權利、銀行貸款、抵押和其他形式的金融信貸的權利……」,且各項補助措施應考量多元管道的宣傳方式,以避免弱勢者未能獲取充分資訊。

桃園紓困10帖qrcode桃園紓困10帖

彌平資訊落差的防疫工作

  根據2021年8月份社福移工統計資料顯示,女性占全體社福移工99.2%,在產業移工的部分,也占了28.9%;截至2021年8月,桃園約有11萬5,000多位外籍移工,位居全台之冠。他們以看護工、廠工、建築工等各種樣貌出現在你我日常生活中,然而,他們卻可能因為外表、語言或者是宗教因素等,而遭受來自雇主或社會大眾的歧視。

  疫情升溫後,看護工們在雇主家的時間變長,容易變相增加無償工作時間,缺乏喘息、社交的時間與機會;此外,移工因語言限制,可能不易獲取及時、正確的防疫觀念與資源。為此,本府除了固定於每日疫情說明記者會時提供手語服務,主動將疫情的防疫措施、確診者足跡等訊息,翻譯成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英文等5種語言公布於市府官網、新住民相關臉書專頁及新住民社區關懷據點,以彌平新住民、身心障礙者的資訊落差。也因為桃園的產業移工占了82%,市府主動印製各版本防疫文宣提供雇主及仲介公司進行宣導、並結合業者以其母語教學口罩預購3.0、宣導疫情相關資訊,透過提供各項防疫及相關支持服務,並讓防疫工作不分國籍、共同落實。


後疫情時代-持續推動性別平權

  許多國內外的資料都顯示,疫情對女性的權益已經產生不成比例的負面影響,除了第一線護理人員負擔沉重、女性照顧負擔加重、家暴案件增加、影響到工作就業及經濟安全、移工的防疫相關措施等等,都可以看見性別、階級、族群的交織性;此外,疫情期間對特定群體的污名和歧視,也會阻礙防疫的進行。除了公部門主動採取具性別觀點的行動之外,若個人能意識到「性別」是如何影響於其中,並因應、調整疫情所可能造成的性別不平等情形,突破性別帶來的互動困境,反而能在疫情中重新理解如何建立家庭成員、工作夥伴、親子之間的關係,也讓我們的社會更具包容力、更加地平等。畢竟,抗疫和性平一樣,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