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女性遭受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的相關統計資料

依據衛福部110年的台灣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調查報告,女性親密伴侶暴力終生盛行率為19.62%,意味每5名女性中有1人在一生中可能遭受親密關係暴力。

性騷擾案件統計


未經同意散布性私密影像

「未經同意散布性私密影像」過往常被稱為「復仇式色情」,它可能會發生在親密關係、朋友之間,或者是陌生人、犯罪集團等,受害者通常以女性為主,尤其影像一旦上傳網路就難以完全移除,因此對被害人的身心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在親密關係中未經同意散布私密影像的樣貌,經常發生在伴侶關係破裂後,被另一方以影像威脅、恐嚇或散布予對方親友、網友等,甚至是張貼於色情網站供網友閱覽;有一些受害者則是電腦或手機遭到入侵,私人的照片或影像因而被盜取與散布;或者是人口販運份子會透過拍攝受害者的裸照或性愛影片,來達到控制目的。

然而,「復仇」一詞暗示著雙方互有往來,被害人先做錯事情才遭受此待遇,這不僅合理化了加害人行為,也更容易譴責被害人,而此類犯罪型態也不一定是為了「復仇」,而有可能是恐嚇、控制或是為了獲取利益。 在這類事件中,重要的是行為本身著重在「未經對方同意」侵害他人隱私,因此現今以「未經同意散布性私密影像」稱之。

我接收的訊息我做主

根據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顯示,「展示或傳閱色情圖片」這項性騷擾行為近年來急速攀升,從2017年開始,成為發生次數第三高的性騷擾行為,到了2018、2019、2020年甚至攀升到第二。

可想而知,「展示或傳閱色情圖片」可能跟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有關,相關報導中,也可看見有嫌犯試圖透過Airdop或是藍芽功能,隨機對鄰近民眾傳送猥褻圖文、影音。事實上,利用藍芽或AirDrop隨機發送不雅照已觸犯刑法第235條的散布猥褻物品罪,同時也觸犯性騷擾防治法第2條。

防範被傳不雅照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不要將共享資料的接收設定設為「所有人」,而應改成「關閉接收」或是「只限聯絡人」,此外,當藍牙出現收到陌生訊息時,請當下拒絕接收,以避免被騷擾。

數位性別暴力防治五不四要守則

桃園市數位性別暴力防治微電影

數位/網路性別暴力定義

隨著新傳播科技的快速發展與廣為使用,關於數位性別暴力犯罪事件層出不窮,根據行政院性別平等處公佈的資料顯示,所謂的數位/網路性別暴力是指:「透過網路或數位方式,基於性別之暴力行為。即針對性別而施加他人之暴力或不成比例地影響他人,包括身體、心理或性之傷害、痛苦、施加威脅、壓制和剝奪其他行動自由等。」


新興的數位/網路性別暴力樣態

除了前述介紹的「未經同意散布性私密影像」的犯罪態樣,在2020年,南韓爆發的「N號房事件」,再近一些,2021年底,台灣爆出網紅製作Deepfake色情影片事件也引起軒然大波。無論是運用加密通訊軟體Telegram的性剝削案件,或者是透過AI人工智慧,將一個人的五官編輯、重製成另一個人的臉的偽造技術(Deepfake),這些新興的數位性別暴力課題,都造成受害人心理跟名譽極大的傷害。事實上,在網路上提供檔案讓網友下載,或是將檔案透過訊息、LINE、電子郵件等方式再傳送給他人,都會觸犯《刑法》第235條的散布猥褻物品罪,也有可能會涉及到誹謗罪。


跨機關合作防範數位/網絡性別暴力

為了因應這類新興的犯罪態樣,桃園市政府2020年擬定「桃園市數位性別暴力防治計畫」,藉由13個機關共同合作,促進社會大眾認識數位性別暴力、深化防治觀念並健全相關防治機制。透過結合網絡與民間團體,以「分眾」、「分齡」規劃多元宣導策略,並針對不同對象提供切合之「數位性別暴力防治」相關資訊,以強化性平意識,提升自我防衛觀念,以預防及降低「數位性別暴力」案件之發生。此外,提升網絡單位人員專業敏感度,並加強橫向聯繫,以提升保護案件的品質與效能。此外,桃園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也以「數位性別暴力防治」為主軸進行微電影徵件活動,帶大家一同認識數位性別暴力及如何防治。


了解更多

  • 報導:【鏡像人間】臉被偷走之後:無法可管的數位性暴力?台灣Deepfake事件獨家調查
  • 期刊: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93期 網路科技中的性別暴力
  • 書籍:您已登入N號房:韓國史上最大宗數位性暴力犯罪吹哨者「追蹤團火花」直擊實錄

桃園市數位性別暴力防治微電影qrcode桃園市數位性別暴力防治微電影


影片外流不是我的錯

由於社會上對不同性別「該有的形象」的規範與約束,再加上性私密影像具有高度道德性,使得被害人在對外求助時,經常面對外界敵意的觀感,社會大眾也會檢視受害者是否符合「純潔被害人的形象」,例如必須是被偷拍、被強制拍攝,才覺得值得被同情,若不符合傳統觀念下的受害者,反而會認為私密照的外流是個人「不檢點」才會造成,像是情侶間合意拍攝的私密影像、裸照外流,不少人會以「自己愛拍外流怪誰」、「就是不自愛才會拍這種東西」、「活該」等話語來「譴責被害人」。這種對被害者的刻板印象以及譴責被害者的氛圍,往往讓受害者更加不願意求助,也對受害者造成相當大的心理層面影響。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權利拍攝個人性私密影像,這是他/她的身體自主權。而且「即便受害者同意拍攝,也不代表其同意被恣意散布流傳」,真正錯的是那些未取得同意即拍攝或散布,對受害者隱私權和肖像權侵害的加害者。唯有多數人開始正視行為的嚴重性,拒絕譴責被害人,用理解和同理代替責備,多一些包容與尊重,社會風氣才有可能因此改善。


拒絕求上車文化

當有未經同意的性私密影像相關訊息出現在網站時,經常在平台留言處看見「求上車」、「跪求網址」等文字。對於求上車者而言,這些影片或許只是一個簡單的個人私密尋求刺激的娛樂行為,但對於被散布者而言,卻是一輩子的深沈傷害,試想,當一個受害者看到自己非經同意散布的私密影片不斷的公布與流傳,怎能不恐懼呢?而且更恐怖的是,這些點閱和傳播者根本就不知道人在哪裡?所以受害者每天都活在一種恐懼的情緒下,這樣的情緒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不少受害者甚而出現壓力後創傷症候群,難以入睡,害怕人群。

如果我們不希望造成他人這麼重大的傷害,那就應從拒絕「求上車」開始,秉持著不點閱、不下載、不分享、不譴責被害人等原則,避免成為二次加害者。

私密影像外流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