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永續、性平與勞參率

性別向度的永續發展

  全球化影響下,永續發展成為企業發展的一項重要目標,聯合國在2015年通過2030年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其中將性別平等列為重點之一。根據2022年《女性治理白皮書》針對台灣上市公司女董事長、女總經理共112位進行問卷調查,顯示女性領導者普遍會對於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投入關注與資源。

女性做頭家,盈收+++

  該調查指出,2021年台灣上市公司共968家,其中有140家為女性治理,在這140家中,2021年營收成長家數有69%,較前年度增加31%,營收成長家數的年增率達到82%;若依照產業別區分,從「女性治理之上市公司成長家數占比」角度,在24個產業中就有20個產業營收成長,突顯出女性治理之上市公司,在疫情因素等危機下仍具有穩健成長之特性。根據一項全球性調查指出,企業的領導階層若是女性比例達到三成,比起沒有女性進入領導階層的企業,獲利增加15%(哈佛商業評論,2021)。

拓展婆媽的勞動宇宙

  勞動部2020年育嬰留職停薪期滿復職關懷調查,育嬰留職停薪申請者期滿未返回原事業單位(包含另謀他職及離開職場)的主要原因,女性因「家庭因素自願離開職場」占35.8%,較男性12.4%高出23.4%。此外,依行政院資料顯示,2021年我國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於25-29歲達高峰(89.9%),後受婚育等因素產生不小的影響,均顯示家庭育兒負擔仍以女性為主;同時,相較於美、日、韓中高齡女性勞參率皆在6成以上,我國則是隨年齡增加而急速下降且早退的情形,亦不符合當前延後退休的國際趨勢。因此,為提升各領域及不利處境女性之勞動力參與率與經濟賦權,肯定其價值與經濟實力,使其充分發揮潛能,藉由積極地消除職場上的歧視與性別隔離等方式,建構更加性別友善的職場是當前首要任務。統計圖


從單一到性別多元(LGBT+)

台灣同志職場實境~show

  根據2020年台灣同志(LGBTQ+)職場現況調查(共2,121位同志填答),職場「自身職場有公開出櫃的員工」的比例,相較2016年的調查增加了10.8%,但只有55%的填答者在職場和少部分同事出櫃,而向主管或是職務高於自己的人出櫃則低於30%,另外有10%的同志完全沒有向親友、同事和主管出櫃。在填答者中,近50%的人表示,沒有在職場出櫃是擔心影響職場的人際關係、40%擔心工作升遷或職涯發展,35%擔心會受到職場霸凌,而不同職業別也影響個人出櫃與否。以上這些資料顯現出,同婚專法通過後,雖然提升不少同志議題的能見度,整體的同志友善度亦有所提升,現行也有「就業服務法」、「性別工作平等法」可以保障同志工作權益,但就實際現況來看,台灣整體的職場環境對於同志友善度仍有努力的空間。

※2020年台灣同志(LGBTQ+)職場處境調查結果:https://hotline.org.tw/news/2946。

員工安心,老闆開心 

  英國Stonewall組織於英國的調查顯示,可於職場公開同志身分並獲得公司支持的員工,工作效率顯著較高、工作動力更強,且會與同事建立更好的工作關係;反之,員工如果必須在職場隱藏其性傾向則會減弱高達30%的生產力。此外,美國聖湯瑪斯大學研究發現,沒有針對LGBT群體提出研發活動,但有採納友善政策的企業,平均員工產值高出2.7%、平均利潤率高出25%;而有投入研發活動的企業組織,平均員工產值則多了3.4%、平均利潤多12.5%,公司價值更高出21.1%。再再顯示,保障不同性別者之就業平等,透過職場性別平等教育訓練或多元宣導等方式,消除職場性別歧視並積極營造性別友善工作環境,也是企業成長所不容忽視的。

方案開大招,法律防護罩

政府助育UPUP

  減輕員工家庭育兒負擔的責任不只限於企業,政府也透過補助來鼓勵與推動企業參與友善職場的建立。目前除勞動部外,桃園市政府也有提供哺(集)乳室與托兒設施或適當之托兒措施的事業單位給予補助,另外如有托(育)兒津貼、優於法令之家庭照顧假/產假/產檢假,或是育嬰留職等友善措施者,還能申請相關獎勵金。想想,你的公司跟上了沒?

※補助內容及相關辦法請詳閱桃園市政府勞動條件科:03-3322101#6804、6805。

性別工作平等法

  依勞動部調查,2020年性別工作平等申訴案件數統計,受理、評議或成立件數中,按類別分以性騷擾防治申訴最多,其次為性別歧視申訴(按歧視態樣又分為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其三為工作平等措施申訴。有關前述,在性別工作平等法中對就求職者/受雇者有相應的保護措施,如於職場遇到性騷擾或性別歧視,可依法提出申訴,此外,同時明文規定雇主以下作為:

  • 對求職者或受僱者之招募、甄試、進用、分發、配置、考績或陞遷等,不得因性別或性傾向而有差別待遇
  • 對受僱者薪資之給付,不得因性別或性傾向而有差別待遇;其工作或價值相同者,應給付同等薪資。
  • 應防治性騷擾行為之發生。其僱用受僱者三十人以上者,應訂定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辦法,並在工作場所公開揭示。

※其他有關性別歧視之禁止、性騷擾防治,及促進工作平等之措施,可詳見該法條文。

就業服務法

  「徵業務、限X性」~等等等!,這句話明顯違法你知道嗎?。就業服務法第5條第1項規定:「為保障國民就業機會平等,雇主對求職人或所僱用員工,不得以種族、階級、語言、思想、宗教、黨派、籍貫、出生地、性別、性傾向、年齡、婚姻、容貌、五官、身心障礙、星座、血型或以往工會會員身分為由,予以歧視;其他法律有明文規定者,從其規定。」,而且,連星座跟血型都包在內,是不是與時俱進揪甘心。

我的公司友善嗎

「目前企業常見的友善職場作為如下:

  1. 育嬰留停、生理假、照顧假和(陪)產假等友善假別,或依員工需求,彈性調整工作時間及地點。
  2. 哺(集)乳室及托兒設施或適當之托兒措施。 
  3. 育兒津貼等

透過上述幾項作法,協助員工在工作與家庭間取得平衡;此外,有些公司非常注重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有的企業致力提供員工友善的職場環境,所採用的措施甚至會優於法定或規則內容。此外,你也可以觀察看看公司是不是有以下這些要素,來評估公司是不是具備友善職場的條件:

  • 設置推動性別平等的機制或組織:
    如職工福利委員會的福利或活動規劃,需考量到不同性別員工的需求。
  • 促進決策性組織的性別平等:
    如設定整體管理職的性別比,或於重要組織的章程中明訂規範單⼀性別委員不得低於三分之一等方式,降低管理職務的性別比例差異。
  • 同工同酬或同值同酬:
    「同工同酬」是訂定具體措施,以縮小性別薪資差距;「同職同酬」指的是有些工作型態,特別像是設計類,較是注重產品價值,而非以效率來衡量,此在《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0條中也有相關說明:雇主對受僱者薪資之給付,不得因性別或性傾向而有差別待遇;其工作或價值相同者,應給付同等薪資,稱之「同值同酬」原則。
  • 規劃促進性別平等之教育訓練:
    如職場平權、認識多元性別、性別主流化、職場性騷擾防治等課程講座,提升主管及員工的性別意識。
  • 其他友善措施:
    規劃孕婦優先停車格或夜班安全交通車、鼓勵員工辦理或參與同志平權活動、同志員工收養上的育嬰假;公司內部、對外資訊皆公開宣達性別平等與友善訊息,或增設性別友善廁所等等,甚有國外企業於公司內提供洗衣設備來協助家務。

創造友善職場的企業們

  從改善生理女性的職場環境出發,到多元性別工作者的權益,可以同時在女性群體中,進一步看見身心障礙、原住民、高齡、移民等不利處境女性於職業/職場上的需求,關注的焦點從單一延伸到看見個人因差異帶來的交織性影響,在創造所謂友善環境時,應該有更為多元的思維,透過具體作為讓不同群體得以在職場上共存共融,使個人能夠全心投入工作,促進企業及個人成長。近年台灣性別平權意識抬頭,為鼓勵企業營造友善的職場環境,桃園市政府經濟發展局也透過「金牌企業卓越獎」,在各類獎項中融入性別平等友善職場的評分標準,並從得獎企業中選出特別獎「桃園市金牌企業性平獎」,111年桃園市金牌企業性平獎之企業計有7家,分別是:大震企業、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日月光半導體中壢分公司、台灣明尼蘇達礦業(3M)、台灣晶技、台達電子、技嘉科技。期待未來台灣有更多創造友善職場的企業陸續加入這個行列,一起提升台灣整體就業環境。

  台灣新住民人口及移工人數逐年攀升,新住民在2022年1月底已超過57萬人,而新二代更早已進入職場;此外,2022年12月底統計,全台移工人數共有728,081人,主要來自越南、印尼、菲律賓及泰國,無論是新住民(及其二代)或移工,都已成為豐富台灣族群文化多樣性與企業經濟力的重要成員。其中,我國婚姻移民超過9成均為女性,但過去曾因為「假結婚真賣淫」新聞大肆報導,使他們經常受到他人的偏見,甚至會因為出生地(國籍)的不同,而遭到不利對待或安排。這些偏見與刻板印象,並非來自什麼明文法規,但社會整體瀰漫的氛圍,會迫使他們在就業市場卻步,進而傷害他們的工作權益。


  除了前述的婚姻移民之外,因桃園的產業類型,使得桃園也是全國移工人口最多的城市,高達11.9萬。移工的身影遍及社會照顧業、服務業、營造業、製造業,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家事移工就有1.8萬人(2022)且以女性為主,這些人不只經常與你我擦身,更可能與我們(家人)一同生活,對我們而言是家的空間,但對她們來說其實是個職場。因此,桃園市政府在2018年就首創舉辦東南亞移工參與式預算計畫,使桃園的移工有機會參與在地的公共政策;同時,亦提供多種語言的公共服務,增加政府資源取得的便利性,致力於建立友善移工的環境,希望在桃園工作的新住民和移工朋友能感受到桃園是一個友善、包容的地方,讓移居更宜居。最後,創造友善職場不僅是政府或企業雇主的責任,而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認識和接納差異,並透過無意識偏見訓練時時反思,避免自己成為敵意職場環境的推手,從根本上消除歧視,需從每個人做起。


Qrcode性別平等與CEDAW 動畫短片-《神仙看護》:

※無意識偏見:又稱為隱形偏見,是透過學習得到,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中的假設、信念、態度或刻板印象,會不由自主地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